大众版| 专业版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院内报道 >

《大国良医——郑伟达中国式抗癌之路》上部 铸造医魂(第三章)

作者:e医生 发布时间:2016-09-22 14:18:43 浏览次数:

  第三章

  家中遇事生变故 勤求古训显天赋

  意气风发

  青春意志逐年高,求学修心胆气豪。

  敢探真知通理脉,为求雅趣颂风骚。

  前程万里风光好,书籍千箱基础牢。

  珍惜时光多实践,立功为国莫辞劳。

 

  1973年8月9日,郑伟达于沙县写下了这首《意气风发》七言律诗,尽管这是一首充满豪情,凸显着“少年壮志不言愁”的诗作,但却写在半本书大小的一个笔记本上,并不显眼。

  郑伟达至今仍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这个笔记本,视若珍宝。

  “我孩儿时代阅读《万病回春》、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温病学》、《本草纲目》、《内科学》、《肿瘤学》、《方剂学》等医著,完全是在大人们的训诫中完成的。看大人们摆弄那些草药、药丸,起初是觉得好玩,并不懂它的用途。

  “后来,在学习中医药中,那是自己有了兴趣,所以能够静下心来学。”

  在郑伟达的笔记本中,密密麻麻地记着这些中医古训、醒世格言。这数十本已经翻得破损的笔记本,有的用胶布粘贴着,纸质虽很粗糙,字体却很工整,有的字因纸质泛黄已模糊不清,难以辨认。可以想见,他当年是怎样地心细如发,这百万字的心语承载着多少个安于清苦的日日夜夜。这些笔记内容有千古医训、名人名言、经典章节摘抄;有个人思考,工作规划等。

  最让郑伟达受用一生的是中医古训——

  知恬逸自足者,为得安乐本。《尊生八笺》明 高濂

  物来顺应,事过心宁,可以延年。《寿世保元》明 龚廷贤

  事从容则有余味,人从容则有余年。《呻吟语》明 吕坤

  人生如天地,和煦则春,惨郁则秋。《医述》清 程杏轩

  善养生者,先除欲念。《男女绅言》明 陈继儒

  心乱则百病生,心静则万病息。《卫生宝鉴》元 罗天益

  惜气存精更养神,少思寡欲勿劳心。《寿世保元》明 龚廷贤

  人借气以充其身,故平日在乎善养,所忌最是怒。《老老恒言》清 曹廷栋

  凡心有所爱,不用深爱,心有所憎,不用深憎,并皆损性伤神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唐 孙思邈

  ……

  这些充满哲学思想的名医名言,莫不是一种动力,让郑伟达从中汲取营养,稳步前行。

  上世纪70年代中期,郑伟达在学医、行医的同时,进入闽清县第二化工厂当起了临时仓库保管员。仓库保管员是个清闲而又单调的岗位,别的年轻人坐不住,干不了,郑伟达却很满意这份临时的工作,因为自己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看书,钻研医术。

  炎炎夏日,仓库里又闷又热,郑伟达便打来井水洒在地上降温,把湿毛巾披在肩上,尽管这样,他还是要不停地擦汗。在那些挥汗如雨的日子里,为了能挤时间多看书,他为自己立下“五不”戒律——不看电视、不看电影、不串门、不会客和不看消遣性的报刊。

  然而,天有不测风云。就是这么一个好学上进的青年郑伟达,在工厂精减员工时,居然被清退了。那一年,他到底有多辛苦,内心有多孤独,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。

  郑伟达内心满是委屈,但无力颠覆这一局面。但他没有抱怨,坦然面对。

  这个时候,横在郑伟达面前的是两条路,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的时候,他毅然选择了难走的那一条:回乡务农。

  在那个年代,祖祖辈辈留下来这么一句话:荒年饿不死手艺人。郑伟达学习中医,就是在学一门技能,一门手艺。所以,他的选择没有错,他的努力没有错。不过,社会环境总是很复杂,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目标能这么容易的实现,那社会也不会有这么多失败者了。

  回到家乡的郑伟达,一边务农,一边学医。

  就在这个时候,家里陡生变故。

  郑伟达回忆说:“那是一年春天,家里盖房子的时候,通往二楼的楼梯框架尚未固定好,只是用木板搭在楼梯木框上。父亲在房间里面铺地板,我两个妹妹和母亲上去玩。后来母亲小心翼翼地下来去煮饭,小妹妹跟着下来,大妹妹下来时,木板松动,不幸掉了下来。”

  “我大妹妹重重地摔落在地上,撞到了头部,当即不省人事。父亲忙搭脉,心跳几乎听不到了。面对突出其来的外伤,急需急救。我父亲抱着她冲出家门,母亲、哥哥还有我紧随其后,他们3个人轮流背着我大妹妹赶路。我们家乡那个白岩山的路啊,崎岖难行,行至有公路的地方约5公里左右。”

 

  少年郑伟达与父母合影

  郑伟达教授母亲严球俤,其伟大寓于平凡,省吃俭用,持家有方,栽培子女,其美德作风有口皆碑,处处传扬。

  “大约一个小时后,我们一家人跌跌撞撞地赶到了卫生院,卫生院里条件简陋,只有一个赤脚医生。我那时小,心里想,我妹活不成了,眼泪哗哗地流着。这时,医生拿了些针管、药瓶什么的,往我妹身上缓缓注射进去。我趴在屋外的窗户上,目不转睛地看着。没过一会儿,我妹的身体抖动了一下,奇迹般地醒了过来。这时,一家人破涕为笑。”

  郑伟达说,那是他人生中迎来的第一个大悲大喜的过程,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抢救的场景,还有那位医生的名字。虽几十年过去了,许良——这个医生的名字依然清晰记得。

  活生生的一个人爬上去掉下来眼看就不行了,但到了看似寻常的医生那里,一根针、一剂药,就能让快要不行的人起死回生,这是多么的神奇!

  郑伟达还有一个妹妹,就是现如今与他并肩携手在抗癌战线上的郑伟鸿。“我这个小妹妹,小的时候也没少吃苦。有一次,她和我母亲去邻居家串门,被狗咬伤,当场昏死过去,一直抽筋。所幸,抢救及时,家父又有祖传方子给予配合治疗,免于厄运。”他说。

  这些事,都是郑伟达亲眼目睹、亲身经历过的。正是从那时起,他对医生这个职业更加充满敬佩之心,当时心里面默默发誓,将来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好医生,救死扶伤。

  在命运面前,郑伟达不是一个弱者,是一个求生者,是一个想要成功的人。

  1976年,闽清县卫生部门办了一个“深入揭批‘四人帮’”的学习班,他被乡里领导推荐到会上做记录。在学习班的日子,郑伟达过的并不舒心。因为他对政治毫无兴趣,对这一派、那一派都不屑一顾。于是,被视为“立场不坚定,旗帜不鲜明”,让他走人。不过,他的才气还是得到了一些人的青睐,离开学习班的他又被招进了一个工厂上班。那时上班,工资加补贴37元,相当不错了。

  然而干了没几个月,郑伟达的编制让厂里的一个领导的儿子给顶了,他被迫离开,再次回家种田。这给他的打击很大,因为当时农村的孩子出来,混到能够在编制内工作,家里面的人都会赞扬,都很高兴,说这个娃儿很有本事,有出息,这么年轻就能在工厂里面工作了。

  膨胀的激情被现实挤得干瘪,再次回到乡下的郑伟达,感觉到很委屈,承受着内心的煎熬。但冷静下来,他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。

  命运就像一本剧情起伏的话剧,只要还没演完,郑伟达就不会承认眼前就是结局。让人羡慕的成功者,谁不是打败了一个个委屈才能前行,受点委屈或许并不总是坏事。他明白了一个道理:委屈的存在,或许不仅仅只是为了拿来打击和考验自己,可能也像一个提醒,让自己不要忘了还可以去努力变成更强更好的人。

  郑伟达坚信,道路曲折,但终会到达。

  郑伟达只管埋头干活,种田的时候,插秧、挑粪....什么活苦、累、脏,他就干什么。种田的时候,在田间地头席地而读是常态,那个时候,他读书读得非常快。他怕的不是曲折和孤独,而是辜负。

  郑伟达读《本草纲目》,还有《方剂学》,看了之后,把《方剂学》的“汤头歌”(药学里面的一首诗)背了下来。“当时种地瓜,要挑很多粪,农家肥。我就一边挑挑挑,一边背‘汤头歌’。记不得的时候,我就把放在胸前口袋里抄好的纸条拿出来看一眼,继续挑继续背。还有就是去开荒,把种地瓜的地方开荒一下。那块地大概有床铺那么长,天很热,我就砍了一棵松树,插在那里,累了就躲在树荫下休息,书拿出来看。那会儿休息的时间我就看书。之后又挖,休息又看书,一边劳动一边读书。之后乡邻有人头痛腰痛感冒什么的,我就给人家看病开方子。”

  郑伟达教授父亲郑永基公。其父勤俭持家,与人为善,严于律己,宽怀忍让,诚勤精细,忘我劳动,热爱生活。

  在读《伤寒论》时,郑伟达自己遇到了急性黄疸型肝炎。当时淋雨后就发烧,打寒颤,之后没有多长时间出现黄疸,手脚没有力气。他就按照书里面的配方给自己配药服用,治疗。

  半年后,郑伟达那颗不安定的心又开始萌动,再次外出打工,先是到建筑工地上干挑沙子的活,挣到工资后就去买书,买了很多书。至1976年,他的藏书已达500余册,这在当时已堪称奇迹了。

  1976年,大概是6月份时,正是水稻收割季节,突然有人通知郑伟达,说工厂让他回去上班。原来,因为和他一起被占了名额的那个女工有苦没往肚子里咽,不愿委曲求全,她像英雄起义一样,一直告状到上级单位。上级领导知道了这个工厂书记把自己的儿子排在里面,违规“调包”的事后,怒斥厂长吃熊心豹子胆弄虚作假。然后撤换了厂长,就叫郑伟达他们回到工厂上班。

  “回到工厂后,工厂已更名为‘闽清第二化工厂’。我第一个月上班,干的活是把海带拿去用硫酸腐化,之后海带就烂了,再搅拌,变成水了。海带有两个好处,所含的碘可以提取出来,治疗甲状腺;海带渣开水冲完之后可以做邮电局里粘信封的胶。最后得把海带渣装在麻袋里面拉出车间。”

  “我当时就做这个工作,这个工作只是8小时工作制,剩下的时间我可以看书。可仅仅做了一个月,因为我有文化,能说会道,厂里调我去做采购员。几个月之后,又提拔我做五金仓库保管员,管理一万多种五金配件。其中有像头发丝一样细的铁线到非常粗的钢线;从机器上用的小螺帽到大如拳头的螺帽;很小的铁钉到非常大的铁钉……。我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看书。有一次,厂长牙痛难耐,便对我说:‘你能不能给我配点儿药?’我说‘好啊’。之后我就开了一个方子,厂长只服一次就不痛了。”

  “药到病除,厂长来了精神,他对我说:‘从现在开始,你不用研究海带胶的产量,你就研究医学,给厂子里的工人看看病好了。’”

  “听这话,我无比兴奋,这可是脱产行医啊!”

  这往后,厂里有人筋扭到了,郑伟达就治疗、开药。有一个工人手腕扭了,端碗吃饭都吃力,可他开的药服下去,不到半天时间,手腕就轻松自如不疼了。工人说,这药真灵。

  工厂里有位采购员,名叫谢兆灿。一天傍晚,谢兆灿吃力地走到郑伟达跟前,说腰扭了。当时是下雨天,他一是诊断为受了风寒,二是扭到的部位与筋络、瘀气有关。然后,他就开了一个祛风寒的、活血的、舒筋的方子,谢兆灿吃了药,一天后就身轻如燕了。

  郑伟达在参加县里学习班的时候,认识了一个叫朱光水的人,他是劳动局的一个干部,后来升为副局长。他的妹夫肝硬化住在县医院里面,肚子大大的,小便不通,四处找郑伟达,想看看他有没有什么办法。

  郑伟达初诊发现,病人已至肝硬化腹水,肚子才大大的。当时,病人身上插了很多管子,面容苍白,几近休克。同病房的几个人都跑了,都以为他快死了。

  郑伟达即刻开出了一个方子,嘱家属抓药煎制。

  郑伟达认为,中医里有上焦、中焦、下焦。上焦有心跟肺,中焦脾跟胃,下焦肝和肾。因为水不出来和肺部有关,肺部就等于喷雾那样的开关要开的。比方说一个杯子里面如果盖得紧紧的话,水就出不来。提这个壶盖,水就能出来。水从上面下来,跟上焦都有一定的关联,下焦肾就是开关。病人服了他开的方药后,很管用,腹水消退。

  几天后,病人又有反复,大出血。为什么会这样?郑伟达说,因为肝里面有静脉曲张,血通不过去就爆炸,爆炸之后就大出血,鼻子里面、嘴巴里面出血乃至便血。他又开了一个“归脾汤”的方子,加了大量的仙鹤草,好的红参。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,红参很难买到,要特批。

  抢救中,郑伟达说用红参泡一下给病人喝,之后服“归脾汤”。当时这一剂药6块钱,算很大的一笔钱了。就在他施救的同时,病人家里已操办后事。但到第二天下午三四点钟时,病人拉了大便后清醒过来。在他的精心治疗下,这个病人存活了下来。当地的人口口相传,“郑伟达真是神医啊,把死人都救活了”,传的很神奇。这个病例论文后来发表在《福建中医药》1982年6月刊上。

  “后来我就看了很多人,比如中风啊什么的,当时名气就已经出来了,很多人的疑难病症啊,这个中风、那个中风啊,腹水啊,都叫我去看,而且效果都很好,后来关于我的传言都特别好,因为这等于算妙手回春呐,我们福建叫杏林春暖、橘井泉香。”郑伟达说。

  “我的堂哥叫郑发腾,当时是个乡村医生,乡村医生就要从赤脚医生开始考,当时每个县都有赤脚医生,但是乡村医生很少。能当上乡村医生,一个月有6块钱的工资,一年可以拿72块钱,那是很风光的。用今天的话讲,那叫白领。

  “然后我也去考,凭借自学的中医知识,以及研读《中医概论》、《内经》、《本草纲目》等经典医学巨著所做的100多万字笔记,顺利考上乡村医生资质。相比较那些经过脱产集中学习的人,我感到无比欣慰,因为付出终有回报。

  “有了乡村医生资质后,我就从闽清二化厂调到闽清一瓷厂做堂堂正正的厂医了。我进去的时候,一共3个人,两个护士,一个是拿药的护士,一个是打针的护士,我是做中医的,我当负责人,很多人都找我开方。

  “当时工厂的医务室是西医,里面没有中药,尽是西药,西药跟草药不一样,我就开始学习西药知识,看那些药品的说明书,然后记下来,这个药治什么,那个药治什么。当时,当地人都知道我的医术高明,要是西药开不出方子,那不就是笑话嘛。”

  “当时闽清有个白中卫生院,有一个老师,就是后来我拜的那个老师,叫汪其浩,他是主任医师,当时已经60多岁了,所以有些人我看完以后没效果的,他就跑到汪其浩那里去看,看完以后他就把那个方子拿过来给我看。”

  “后来我就去拜汪其浩为师,看他如何对症。好在马路这边是我们厂的医疗室,马路对面就是他的卫生院,我就经常过去看。汪其浩人也很好,他看我文字功底不错,就非常信任我,把他的论文交给我整理。经我整理的汪老论文,年年都有发表在《福建中医药》杂志上。该杂志系双月刊,一年才出版6期,当时全省有那么多的卫生院,有那么多的医师,老师年年都能在上面发表论文,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!”谈到这些往事,郑伟达的脸上盛满幸福感。

  “任何一个时代,更需要的,不是你的适应,而是你的坚守。生活中,并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。也正因此,汪老师给我的教诲,才格外珍贵。我一向不在意聪明的人说我不够明智,更不愿意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我的生活。我选择痴守、选择理想,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,我觉得只有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。”

  认识汪老师后,郑伟达能够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前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病人的友爱、关爱之情。老师成为他佩服和崇拜的人,他从其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。自1981年开始,他也开始试着写作论文,不懂的就求教于老师。

  郑伟达在瓷厂医务室工作了两年,企业遇到了产品销路不好,效益下滑问题,很多人都出去自寻生路了。这时,他想到了承包医务室,面向社会开诊。他找到厂长说:“能不能这样,厂里不要给我发工资了,你们就把这个医疗室承包给我,我来给人家看病,我还能给厂里交纳一些费用,为企业作贡献。”

  厂长自然是个明白人,有这样的员工愿为企业分忧,高兴都来不及,哪能拒绝?双方一拍即合,郑伟达成了医务室“法人代表”,开始了自负盈亏的行程。

  当时,厂子里看病的人已不多,他就把目标转向缺医少药的乡村,“没人怎么办?我带了几个徒弟,挑着担子就到乡下去了,当时叫公社。到了公社里面,就四处贴广告,然后住在一个农民家里面开诊。中药用一个一个袋子装着,每次下乡都带着一二百斤的草药,当时所有的方子用这些药基本上都能配得出来。”

  一次,到了一个村子,那里有一个人经常感冒。他对郑伟达说:“我早上起来,都要去菜园,把园子里的菜摘回来,每天早上脚上沾上那些湿气,我就会感冒,哪怕是夏天穿着雨靴还是会感冒。”听了病人叙述,郑伟达给他开了一个方子,叫附子,附子配红参,名为“参附汤”。一开始给配的附子10克,病人吃完以后不管用,他就把附子提到20克,人参提到15克。病人服用后说稍微好一点点。他又把附子提到30克,病人服后就完全好了。下乡治病的经历,就是积累、摸索的过程。

  从这些病例中,郑伟达总结了很多经验,那个时候,他的进步特别大。要研究很多方,他把这些方中最集中的进行提炼、归纳,后来成为名扬海内外的“八名方”。“八名方”与《本草纲目》一脉相承,也有他自己的总结,自己的创新。

  这样的时光持续了大约两年,其后,郑伟达被调到闽清水泥制品厂做医生。为什么要调到另外一个工厂?原来,他已20多岁,要考虑成家的大事了。他的家人替他在城关这边买了地,盖房子。

  当然,更为重要的是,郑伟达在这里又邂逅一位中医界高人,这个人是他人生转折的又一个切入口。

温馨提示:本院案例真实有效,只供业内专业人士研究使用,不作为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障。

医院介绍 /SYNOPSIS

福州伟达中医肿瘤医院(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福州分院)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,于1994年7月经福州卫生局批准成立,是农工党中央委员、中华中医药学会 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郑伟达...[详细]

绿色网络预约挂号通道 /REGISTERED

* 您的姓名:
* 您的性别:
* 您的年龄:
* 联系电话:
* 预约时间:
* 病情简述:

(以上信息均会为您保密,为了不影响您享受会员福利,请填写真实有效信息)

医师介绍 /INTRODUCTION

出诊时间:需提前预约
主治:各种疑难病,尤其是肿瘤的中医防治,包括肝癌、肺癌、淋巴癌等肿瘤疾病。

在线提问 预约挂号
走进伟达
ABOUT WEIDA
就诊指导
GUIDANCE
福州伟达中医肿瘤医院官方微信

微信号:wdzhongli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