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伟达教授
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为肺癌,是指原发于支气管黏膜的肺泡癌,不包括转移性肺癌及气管癌。郑教授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,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,辨证论治,遂立方用药。郑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,将肺癌分为4个类型:阴虚毒热型、气阴两虚型、脾虚痰湿型、肺肾两虚型。其中本文主要介绍的气阴两虚型并非有虚无实,而是瘀毒侵肺,迁延日久,耗气伤阴,是因实致虚。故在临床治疗中,应攻补结合。慈丹系列中莪术破血消瘀,山慈菇消肿解毒为君药。马钱子、蜂房、鸦胆子等消肿散结,通络止痛为臣,佐以补气补血的黄芪、当归,对肿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,为国家准字号药,投入临床数十年。治疗中既要以慈丹系列化瘀解毒以控制肿块,又要配合方药益气养阴以逐渐恢复人体功能。以下为郑教授临证医案3则:
1 案例一
某,男,40岁,福州人。1992年5月6日初诊。患者1992年初因咳嗽,久治不效。1月份住进协和医院,诊为肺癌,并行手术,手术后又经化疗2个疗程,体质很差,伴颈部淋巴转移。今见:患者精神欠佳,外观憔悴,咳嗽吐痰,痰带血丝,微有头痛头晕。舌红少苔,脉细沉。证属:气阴双亏,痰气瘀滞;治宜:益阴清肺,兼以清化。方药:中成药:慈丹系列,5粒/次,4次/d。汤药:西洋参6g(兑服)、生地黄25g、麦冬10g、沙参30g、当归6g、五味子6g、白茅根20g、山茱萸10g、仙鹤草30g、三七粉3g(分吞)、山慈菇10g,日1剂,水煎服。各药治疗2个疗程,3个月为1个疗程,身体完全恢复健康。经过3次X线片均无发现异常,情况良好,治疗结果特别显著,恢复全日上班已5年余。
按:临床所见近千例肺癌患者,大多虚实夹杂,早期邪实为主,多见痰热壅盛,毒邪化热及气血瘀滞,后期毒邪未除而正气渐虚,多挟见气阴两亏、脾虚痰阻或肺肾两亏,临床侧重保护正气,尤以运脾为重。但求后天之本不败,能进饮食,则祛邪攻坚、消痰化滞自有可举之处,故常于攻痰清毒化坚配伍健脾、益气养阴,每多奏效。
2 案例二
某,男56岁.1996年3月因胸痛CT扫描检显示:右肺下部肿块约6cm×5.6cm,诊断为原发性肺癌伴纵隔转移。患者有高血压史,因病属晚期,无法手术及化疗,故于4月6日来院求诊。现咳痰带血,干咳少痰,呼多吸少,登楼喘促,纳食不香,心慌气短,易汗,舌苔薄,脉细。证属:气阴亏损,邪毒内侵; 治宜:滋阴补气,引毒外出。方药:中成药:慈丹系列,各5粒/次,4次/d。汤药:西洋参6g、麦冬10g、五味子6g、仙鹤草30g、黄芪30g、柴胡10g、甘草6g、当归10g、川贝母10g,水煎口服,日1剂,连服30剂。
上药尽剂,诸症皆减,此后续服成药与汤药,并嘱常服西洋参。至1997年7月17日,患者服药5个疗程,复查诊断告之:病灶缩小至直径约1cm,并数次出差旅游,体重增加,形体渐佳。目前仍在继续就诊中,药味变化总不离生脉饮,应健脾补肺,视病情进退而定。
3 案例三
某,女,61岁。1996年12月13日在上海几个大医院CT检查确诊为:右上肺中心型大细胞癌,合并肺不张及支气管隆突部淋巴结转移。因体质差,未进行放疗、化疗。今见:心悸气短,咳嗽少痰,痰中带血,色鲜,登楼时喘促,纳食不香而少于平时,脉沉微数,舌苔薄少,一派心肺气阴两虚之象。方药:中成药:慈丹系列,各5粒/次,4次/d。汤药:党参15g、太子参30g、麦冬20g、五味子6g、枳实10g、山茱萸10g、茯苓20g、仙鹤草30g、当归10g、川芎6g、白花蛇舌草30g、陈皮6g,日1剂,连服2个疗程。
二诊(1997年5月26日):经服上药2个疗程后,病情稳定,肿瘤缩小,右肋紧缩感已无,以上诸症悉除。睡眠差,口苦,时感恶心,舌苔黄腻,脉细弱。此为阴虚痰滞,以清化为法。方药:中成药:慈丹系列,各5粒/次,4次/d;甘芫逐水丸,1g/次,3次/d。汤药:太子参30g、白花蛇舌草30g、山楂30g、柴胡10g、枳壳10g、杭白芍10g、炙甘草6g、白术10g、茯苓10g、陈皮10g、半夏10g、竹茹10g、丁香3g,日1剂,连服15剂。服上药后,复查肿瘤已缩小,未见新病灶。嘱其续服中成药。